近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多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学生不再青睐“蓝领”:如因一线生活枯燥单一而不愿意去制造业基层、对制造业基层的工作前景不看好、工作环境差、基层工资低等。
年轻人“逃离”制造业,已不是新闻。但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有高达六成不愿意当“蓝领”,则需要反思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存在的职业教育“空心化”“低质化”问题,导致无法发挥向制造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
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相关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连职业院校定向培养的技能人才都不愿意从事制造业,那不仅是教育浪费,还会造成更严重的人才缺口。
职业院校学生不愿意当“蓝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产业工人工资低、社会地位低、工作环境艰苦,令传统“蓝领”职业缺乏吸引力;互联网新兴产业催生了“新蓝领”职业岗位,为年轻人创造了多元就业选择;年轻人接受的成才观教育“重学历轻技能”,让部分年轻人羞于到工厂就业等等。此外,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成色”也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就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基于社会上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现实,职业院校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即通过高质量的技能教育,转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和成为技能人才的成就感。但从职业院校的办学现实看,有的职业院校对办学的定位是“兜底教育”,只要管好学生不出事就行;有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老化,跟不上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学生学不到新技能;还有的职业院校甚至违规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把学生作为牟利的工具……这不但不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还会让学生进一步降低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不愿做“蓝领”也就在情理之中。
这不只是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的问题,与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办学资源保障也有关系。职业院校要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技能教育,必须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建设,推进深度的产教融合教育,而这都需要经费投入,建立长效机制。但报道显示,2014年,中国高等本科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事业费支出18576元,是高职高专学校的约1.89倍;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公用部分教育经费支出为8932元,是高职高专学校的约2.05倍。这样的经费投入是难以支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为“节约”办学投入,并考虑到技能人才今后也不愿意去当“蓝领”,有的职业院校已经减少面向制造业的专业招生,并以升学为导向举办职业教育,这无疑会让技能人才培养陷入困境之中。要摆脱这种困境,当务之急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出发点,提高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职业院系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以高质量的技能教育,培养学生争做技能人才的志向,为制造业的转型输送高素质人才。(熊丙奇)
下一条:载歌载舞庆“重阳”
时间:3月10日9时简介:3月10日(星期日)上...[详细]
陕西传媒网讯(记者陈燕)2月3日,陕...[详细]
人民法制报河南讯(本报杨斌周印/图通...[详细]
女兵是世界各国阅兵式上的“靓丽风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