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推荐阅读
出彩的千秋八一队
来源:西部法治在线 发布时间:2023-09-08 09:05:08 111

在地处河南省西部崤函古道的义马市,有一支敢于冲锋、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义马煤业公司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建队60多年来,成功试验中国第一套国产综采设备,三创全国中厚煤层炮采工作面最高记录,累计生产原煤5000万吨,涌现出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全国劳模、省级劳模21人,获得各类集体荣誉634项,培养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1300余名,他们用汗水铸就了“英勇善战、艰苦奋斗、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拼搏精神,成为我国煤炭行业一面迎风飘扬的闪亮红旗。

坚持思想引领,党员扛旗开路做表率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八一采煤队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用信仰引领方向,用思想凝聚力量。抓思想促党建、抓党建促业务,推动“1234工作法”,形成了党建“1+6”的工作模式。从六十年代建队的第一任班子开始,八一采煤队就十分重视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带领大家刻苦学习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为人民服务》等著作。进入新时代,更加注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主人翁思想培育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坚持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培养职工敢打敢拼、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军人作风,努力使好队风代代相传。每当新工人进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讲队史;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继承好队风;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队荣誉室。教育职工珍惜集体荣誉,增强当一名“八一”队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队旗增辉添彩的思想。针对职工不同的思想状况,队领导经常把退休的老“八一”请到队里来进行言传身教,引导新入职的工人踏着老队员的足迹,当好扛旗的接班人。。

在八一采煤队,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建队以来,党员干部起到了带头作用,先进模范起到了表率作用,老师傅起到了帮教作用,青年职工起到了骨干作用。一个又一个的带头和表率作用,使得八一采煤队不断创造出辉煌成绩。

1966年,八一采煤队进驻西四22工作面采煤,该工作面离地表层仅有30多米厚,处于煤层边界地带,且位于涧河河床下面,工作面顶板淋水如同下雨,俗称“水帘洞”。在时任党支部书记的范天荣和队长马贵增的带领下,八一采煤队与大自然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但由于诸多原因工作进度缓慢。在这危急关头,已经担任洛阳地委工会主席的老八一人——杜学然同志,闻讯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八一采煤队,担任临时长。他的慷慨义举使广大干群深受鼓舞,纷纷写出请战书,要誓死穿越“水帘洞”。经过半年多奋战,八一采煤队胜利穿越了“水帘洞”,同时还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他们以“一身煤泥一身汗,汗水煤泥当衣衫” 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曲“脚踩煤水坑,奋战‘水帘洞’,水汗流一处,采煤为革命”的壮丽赞歌。

1969年秋,八一采煤队开赴底东一2002工作面作业。由于该面上层采后留有浮煤,通风不好,造成高温发火。在高达40多度的高温环境中,八一采煤队全体干群战高温,斗酷热,浴血奋战了三个月征服了“火焰山”,在条件最艰苦的三个月里,月产也都保持在2万吨以上。

1990年5月,八一采煤队在14042工作面作业时遇到大碴包,打碴块成为生产的关键,队干部们下一班井,在工作面打一班的碴块。时任队长许三性的手被震裂了,鲜血染红了锤把,他咬紧牙关,坚持不休息;副队长李平德,手上的血泡感染化脓,锤把一震揪心地痛,但仍然坚持一干就是一班。看到队干部的干劲,工人们也抢着干,一班下来大家累得浑身就像散了架。职工们心疼队干部,把队干部往后拉,干部们关心职工,把职工往后拽,但却没有一个人往后退。结果仅用了10天,就闯过了大碴包,为步入正常生产创造了条件。

正是因为有着“党员当先锋、骨干作表率”的优良传统,八一采煤队英雄辈出。“硬骨头矿工”鲁金水,用的是自制特大号板锨,一锨煤就是整整一箩筐,仅一年就上了443班,相当于普通职工的1.5倍;“打碴英雄”黄海林,虎口崩裂、流血、结痂,大锤在手高喊着“溜子不停打碴不歇”;“独目铁人”郭铁立,双眼因公致残,一只眼的眼球全部摘除,另一只眼仅有0.2的视力,戴着眼镜坚持在工作面开溜子,硬是不下火线;“勇士矿工”狄文远,不顾手受伤,依然坚持下井作业,手握不住锨把,他用手腕托着干。还有“无私无畏”的李圪底、“心红胆壮”的范新祥、“老黄牛”赵发生、“一块好钢”会大喜、“超满勤”邢克友、“红管家”张有成、“矿山不老松”梁守义……他们用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树立了一座座永不退色的精神丰碑。

在煤炭行业遭遇“寒冬”时期,八一采煤队党政班子坚持开展扎实有效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用艰苦奋斗的队史向职工阐明困难只是暂时的,号召广大职工发扬顾全大局的高尚情怀,正视企业面临的暂时困难,保证在关键时期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在矿上最困难的三年里,八一采煤队没有一个请长假的,没有一个外出打工经商的,更没有一个放弃工作不干的。

坚持安全第一,矿工生命至上为根本

八一采煤队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始终瞄准“安全零目标”,始终坚持菜单式交接班、干部走动管理、三三整理、班组自主管理等制度,始终坚持安全确认、“两述两化”等好习惯。“四个始终”已成为“千秋八一采煤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一采煤队始终坚持安全技术和业务技能同步进行一起抓,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教育,构筑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网络,并结合本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工作奖罚条例》,实现了一切工作制度化,一切工作的标准化。严格的管理促进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建队65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八一采煤队形成了以安全促生产的安全理念,一代代八一人薪火相传,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严格作业规范。以全国劳模李前进班党员群体重新打造了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以高质量的检修维护保障安全生产;以党员老队长马丰伟及党员骨干组建了党员突击队,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克服了MZ101工作面末采上网上绳、MZ102工作面初采及过老巷、断层、煤层合并线等困难条件影响,圆满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作为义煤公司唯一一名女安检员,赵爱荣有多年井下工作经验,敢说敢做,干起安全工作来不徇私情,不讲面子,被矿工兄弟称为 “三铁娘子”,用真心投入工作,用爱心构筑起安全生产的温暖屏障。

2003年年底,21181综放工作面恢复生产后,特厚煤层所特有的水、火、瓦斯、顶板和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的治理成为八一采煤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八一采煤队提出了提高“三种认识”,开展“三个狠抓”,实现“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一是要提高对21181工作面安全管理的认识,狠抓人的不安全行为,实现由单纯的抓生产向抓安全转变;二是要提高对“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瓦斯治理理念的认识,狠抓工作面瓦斯的预防和治理,实现由单纯的抓任务向抓管理转变;三是要提高对冲击地压的认识,狠抓工作面的工程质量,实现由单纯的抓产量向抓质量转变。通过“三种认识”的提高和“三个转变”的实现,使得21181工作面实现了安全顺利的回采,日产、月产原煤纪录不断刷新。

为保证21181工作面产量实现高产、稳产,时任队长马丰伟经常深入井下,查隐患,排故障,针对存在的问题超前预防,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经常在井下打连班;支部书记周振乾,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深入井下工作现场,了解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保证液压支架完好,“矿山愚公”付来成坚持早下井、晚上井,任劳任怨;老党员高持久,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是仍然在工作面摸爬滚打,维护液压系统;“机组大夫”佑同旦,为保证采煤机工作正常,工作上尽职尽责,不分昼夜,随叫随到。通过狠抓煤质管理和质量标准化工程,以质量保安全,以安全促生产,以生产增效益,使21181工作面日产纪录不断攀升。

1994年,八一采煤队获评义马矿务局“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多次评为义煤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集体”;2010年,被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授予“全国煤炭系统优秀安全班组”,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安全优秀班组”。2007年,“矿山愚公”付来成荣获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十大安全标兵”称号

坚持科技创新,苦干、实干、巧干树丰碑

从杜学然采煤班大胆革新生产技术,摸索创造出了27分钟移一部溜子的“快速移溜法”,到安装试采第一套国产综采设备,再到成立职工工作室,八一采煤队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科技兴队之路,以创新为引领,苦干、实干、巧干,不断提升技能,打造了一批又一批高产高效的队伍。

1959年,在千秋煤矿组织开展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的红旗竞赛活动中,杜学然采煤班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大胆革新生产技术,摸索创造出了27分钟移一部溜子的“快速移溜法”,比原来移一部溜子的效率提高了七至八倍,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最高月产原煤达到5.8万吨。“快速移溜法”在全国同行业得到迅速推广,杜学然的名字也同“快速移溜法”一起蜚声全国。当年,杜学然还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全国移溜子二级标兵”称号。

1978年以前,国外的综采设备占据着国内原煤生产市场,国家下定决心要在综机市场上实现零的突破,坚决打破国外专家“中国造不出综采设备”的预言。后来,平煤机造出了ZYZ型的综采液压支架及配套设备,但选定了几个试验单位都害怕承担责任、影响产量,不愿意承担试验任务。八一采煤队在矿党委和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奋斗姿态,率先尝试安装了我国第一套国产液压支架,开创了国产综采设备的先河。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时任八一采煤队队长刘立业带领技术骨干深入现场,他吃住在工地,解决问题在一线,他随身带着用旧报纸装订的小册子,记录了一条条在生产现场遇到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被工友们誉为特别能干的“管糊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八一采煤队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于1979年2月一次试采成功,而钻研出的技术成果荣获全国煤炭科技大会特等奖。1982年3月,该综采设备创造了国产综采工作面月产63274吨的全国最高纪录,再一次唱响了千秋八一精神。试采成功后,为支援兄弟单位采煤队伍建设,八一采煤队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为鹤壁、乌达等矿务局培养了1000多名技术骨干,因此也被誉为国产机械化采煤的“种子队”“播种机”。

1999年,千秋煤矿为提高掘进速度,决定将掘进一队由炮掘改为综掘。为保证一次性试验成功,队长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范书友带领的“猛虎班”。为尽快掌握综掘技术,范书友领着全班职工白天下井,晚上学习,迅速掌握了设备的操作规范,掘进速度也一天比一天快,连续创下月进尺180米、250米、380米的新纪录。

苦干、实干、巧干的优良作风,一代代传承下来。义马煤业公司首个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邵春雷工作室”成立之后,中原大工匠王海涛、“孙志强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邵春雷工作室”所研制的《采煤机变频器程序参数编辑技术》在义马煤业公司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使该公司的综电维修技术走在了行业前列。

坚持人才强队,培养精专队伍为关键

为瞄准更高目标,八一采煤队不断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培训,着力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技术过硬,素质上乘的职工队伍。从建队至今,八一采煤队坚持每周二、周四晚上组织职工参加培训,学业务、练技术,并进行经常性的理论考试和岗位操作技术考核,一半以上的职工持有3个工种的上岗资格证。采煤队要求职工必须一专多能,所在岗位负责的设备出了故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请工友帮忙,每个小时要交8元“学费”。2005年,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授予八一采煤队“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同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授予八一采煤队“文明单位”。

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是八一采煤队善于提素质的重要法宝。1978年,八一采煤队试采国产第一套综采液压设备。为了能尽快熟悉新设备,小学没毕业的付来成买了本《新华字典》随身携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遇到疑难问题就请教技术人员。通过勤奋自学,付来成很快掌握了综采工艺和设备维修技术,成为综采的技术能手。1987年毕业的大学生宋录生,分配到八一采煤队后,受到了老“八一”的熏陶,感受颇深,有人要帮助他调回老家石家庄工作,他就是不同意,在队里一干就是6个年头,还潜心钻研,搞了13项技术革新,后来被提拔为矿长。

新世纪初,千秋煤矿响应公司号召,先后两次派八一采煤队西上青海进行帮扶。在海拔3500多米的茫茫戈壁滩,面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的恶劣条件,八一采煤队以“决不能给八一队抹黑”的豪言壮志,坚持技术攻坚,遇到新情况、接触到新设备,找资料、学新措施,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了集团公司和义海公司的高度赞扬。

通过“老带新”“传帮带”,八一采煤队培育出一代代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职工队伍。新中国第一代煤矿工人李圪底的五个儿子,从小听的就是八一采煤队英勇善战的故事。正是这份影响,李圪底的五个儿子不约而同选择投身煤矿建设,成为了典型的“煤二代”。他们继承了老一辈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白天上班、晚上自修,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更高的平台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今煤二代兄弟们也都纷纷退休,煤三代毅然接过传承的精神,回到了爷爷和父亲为之奋斗几十年的矿山。

60多年来,八一采煤队创造了我国煤炭行业的辉煌业绩,也见证了中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历史过程,八一采煤队的辉煌业绩也恰是中国人民不畏困难、奋勇前进的一个典型代表,正是这些无数个典型代表,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脊梁。

60多年来,八一采煤队扛稳扛牢“英勇善战”红色旗帜,克服艰苦条件,成功试采中国第一套国产综采设备;三创全国中厚煤层炮采工作面最高纪录,共生产原煤5000余万吨;25个月建成了河南省内首座现代化矿井;参与陕县支建煤矿透水事故救援,救出69名被困矿工;4次创下全国煤炭生产纪录,数十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平凡之中孕育伟大,八一采煤队以坚韧、以信仰、以善举,成为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和榜样。在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指引下,近十年来,八一采煤队不断践行社会责任,参与完成的煤矿援助5000余次;参与完成的社会援助活动800多次;参与完成的技术援助320多人次,以实际行动让红色旗帜更加鲜艳,将八一采煤队精神传播得更广、更远,一往无前。(作者:秦洁


责任编辑:管理员
本文关键词:出彩的千秋八一队
视频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