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文化
追思徐剑铭老师
来源:西部法治在线 发布时间:2021-02-21 19:50:56 111

                                作者:张鹰

  灞水之滨、白鹿原畔,秋雨潇潇,哀乐低回。
  2020年8月16日上午,我省著名作家、诗人徐剑铭先生的追思祭奠暨骨灰安放仪式,在西安东郊霸凌墓园隆重举行。省作协、省文联 《西安日报》社、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负责人、未央区作协及徐老生前的好友100余人参加了祭奠活动。
  看着徐剑铭老师的遗像,他的传奇人生和感人故事一慕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1963年,19岁的徐剑铭经人介绍,进西安人民搪瓷厂当学徒。最初作品多是诗歌,主要发表在厂区的墙报和群众文化馆的内刊上。1965年,由于《西安晚报》经常刊登他的诗歌、散文,引起柳青、杜鹏程等老一辈作家的关注与提携。1978年,徐剑铭调至由西安市总工会主办、全国发行的《西安工人文艺》社任副主编。西安地区一些后来成为文坛名家的作者,都得到过徐剑铭的帮助。如已故原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当时还是郊区文化馆的馆长,他的作品曾得到过徐剑铭的指导和推荐。陈忠实与徐剑铭把酒当歌,情同手足,成为莫逆之交。
  1984年,徐剑铭调到《西安晚报》任文艺副刊编辑,是晚报副刊——《终南》的创始人之一,由于工作上的创新追求,成为获得好稿奖最多的记者、编辑,被誉为“长安四大才子”。
  1986年,一场飞来横祸,让这位集名作家、名记者和名编辑于一身的长安才子,被关押到死刑犯的号子充当“陪号”,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为死囚牢陪号的作家。
  虽然身负奇冤,狱中的徐剑铭并没有放下手中写作的笔杆,“坐在火柴盒纸壳扎成的圆墩子上,趴在被无数人犯汗水侵染的床板上,在号子里那盏长明灯下,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死囚牢里的陪号》。

1.jpg

                    本文作者和徐剑铭夫妇,在纪实小说《死囚牢里的陪号》签售现场。


   2011年3月1日,长篇纪实文学《死囚牢里的陪号》在北京出版,成为畅销书。2011年3月26号,我曾亲眼目睹了《死囚牢里的陪号》在解放路西安图书大厦热卖的情景:读者怀着虔诚的、敬重的心情排着长队,耐心等着徐剑铭在自己刚刚买到的《死囚牢里的陪号》、《立马中条》和《徐剑铭朗诵诗选》上亲笔签名。由于人手短缺,书店的工作人员也赶来帮忙,徐剑铭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写累了甩甩手,直到中午1时,买书的读者和粉丝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我当时真的很纳闷,在书市不景气的今天,为何这部长篇纪实文学如此受欢迎?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高建群一语道破其中奥秘:“《陪号》为我们展现了层层幕幔所遮掩的那人类最为凄凉的一幕……上苍让一个叫徐剑铭的作家去经历一场炼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这本书的问世。”
  贾平凹点评的更是言简意赅:“这是一部具有价值的书,作者是个有骨气人!”陈忠实生前认为:“不仅要对它的艺术价值作出评价,更重要的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样本。通过这个样本,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法律的健全,而且要思考如何认识我们这个正在发展中艰难前行的社会……”
  1987年初秋,徐剑铭告别蹲了一年零六个月的看守所。为了生存,为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他开了个小商店,自己蹬着三轮车到集贸市场上摆摊设点,一家四口从春忙到冬,就连每年的除夕夜,都是在爆竹连天响的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1994年初,徐剑铭最终放弃了商店的打拼,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涯。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期,每年都有三四百篇的文学作品,见诸于全国各类报刊。
  经省作协多方奔波呼吁,2001年4月16日,徐剑铭蒙受了15年零2个月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漂泊江湖16年的他才重返《西安晚报》,回到他钟爱的编辑、记者队伍中来。但“重新上岗”的徐剑铭,在晚报只干了一年半,就提出了退休的要求,是工作不顺心,还是另有其它原因?“当我意识到,在信息时代的高速路上,自己已无力与年轻人并驾齐駆时,我选择了退休,回到我的无梦书屋,继续圆我一生永不放弃的文学梦。”这段内心道白正是他退休的原因所在。
  2004年,西安的“宝马彩票事件”轰动全国。南方一家出版社急邀陕西作家张敏、王新民写一部纪实文学,他二人又请徐剑铭加盟,由于时间太紧,三人便分头撰写,然后拼成一书。当书稿传到出版社后,责任编辑来电:三个人写的分段看都蛮好,但拼在一起就乱了套。坐在一旁的徐剑铭让接电话的王新民对编辑承诺:五天后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随后,徐剑铭将自己关在一家小宾馆里,将原作拆散,重新“缝合”,一人统稿。五天后,一部形式新颖、独特,文字灵动鲜活的20万字纪实文学《宝马彩票案黑幕》文稿发至南方某出版社,编辑当即打来电话连声赞叹:“原以为没希望了,没想到不到一周便成书,西安确有高人啊!”五天后,《宝马彩票案黑幕》一书在上海面市,随即热销全国,并被多家知名报刊连载。
   2004年春节,徐剑铭在爆竹声中,拉开了撰写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的序幕。这部巨著40余万字,全景式描写了陕西军民在中条山浴血抗战,与日寇搏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史诗。在写这本书时,让年过花甲的老作家夜不能寝,一次次泪湿素笔,仅两个月零10天,他便完成书稿,终于赶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前夕出版。该书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文学界权威人士点评这本书是:“一座永放光芒的民族精神纪念碑。”“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史诗。”《立马中条》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化精品,2010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重新出版。据说,省上正全额投资筹拍同名电视剧。
   徐剑铭的诗立意高远,一等襟怀,一等真诗,有着强烈的乡恋温情。读他的诗,是读者、作者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他的诗激情澎湃,荡气回肠,感染力极强,阅后令人难以忘怀,这是广大读者的同感。如发表在《西安晚报》上的长篇抒情诗《在祖国的版图流浪》,既大气与高雅,又不失细腻柔和,激情四溢,感人肺腑。读着这首诗,仿佛与诗人边走边欣赏着大江南北的风景。看似写景,实质上是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完美交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令我爱不释手,当即将这首诗复印了十几份与笔友分享。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徐剑铭彻夜难眠,索性披衣开灯,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下三首抗震救灾诗,抒发其大爱无疆的情怀。其中一首《我在天堂为祖国祈福》被《西安晚报》登载后,读者赞誉有加,赢得满堂喝彩。

2.jpg

              徐剑铭老师在给未央作家协会授课,中间休息时,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签名留念。


   徐剑铭在诗歌园地辛勤耕耘,播洒汗水,收获希望和欢乐。他早已蜚声文坛,曾引领古城的诗歌时代,写进了几代人的心里,为诗意之城——西安留下精彩的一笔。徐剑铭老师曾多次应邀为未央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讲课,他把自己的经验及著书立说的秘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他意味深长地说:“文学作品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笔触对准人民群众,写出生活的闪光点和兴奋点,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选择一定的角度,才能写出引起读者共鸣的好诗歌。”

3.jpg

       未央区作协向徐剑铭老师赠送书法作品


   徐剑铭老师的大家风范,以及用生命诠释对文学的执著,随时感染着他周围的人,已成为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他含辛茹苦的孜孜追求,青松般的人格魅力,给我们启迪,激我们自省,催我们奋进。
   徐剑铭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心里。


责任编辑:刘建志
视频聚焦